氟利昂臭氧层的破坏会产生那些后果?
氟利昂是用氟、氯、溴等部分或全部取代饱和碳氢化合物中的氢而生成的新化合物的总称。其中CFC是氯氟化碳,是被限制和禁止使用的公害物质。HCFC是氢氯氟化碳,属于过渡性低公害物质。HFC是氢氟化碳,这一类不含氯,是无公害物质。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我们最常用的制冷剂CFC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而且它破坏的速度愈来愈快。由于臭氧层被破坏,造成温室效应,产生以下结果:
(1)全球性温度上升:由于温室效应因素,导致很多城市面临更酷热的气候,下表是某些城市目前与未来2030年时,室外温度高于32℃的天数比较:
(2)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由于温室效应,已使海平面由1990年到目前为止上升了100mm,由于酷热气候将导致冰雪融化使海平面继续上升。预测到2050年,海平面将较目前再上升1220mm以上,将影响多数生物的生存。
(3)皮肤癌患者增加,由于奥氧层被破坏,使紫外线辐射大量增加,而紫外线是形成皮肤癌的主要因素。预估奥氧层被破坏1 %,将提高3%~6%的皮肤癌罹患率。仅美国地区,一年将增加43000名皮肤癌患者。
如果还希望我们的后代能继续生存在地球上,其一,我们应防止CFC从制冷系统中泄漏。其二,应设法回收CFC。其三,可使用其它非CFC。其四,不使用含有氟、氯、溴等制冷剂的系统。
氟利昂制冷剂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程度和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的大小,国际上用ODP(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和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两个环境特性指标衡量,一般制冷剂的ODP与GWP值越小对环境的影响越小。ODP是制冷剂对大气臭氧层损耗的潜能值,它以CFC-11的ODP=1.0为相对值,HFC-134a的ODP值为零。GWP是制冷剂温室效应潜能值,它也以CFC-11的ODP = 1.0为相对值,HFC-134a的GWP值为0.24~0.29。
根据《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最新修定,发达的缔约国受控物质将在2000年全部停止消费,一些发达国家制定了法律,已于1995年全部停止CFC类物质的消费。我国已于1989年9月正式参加了国际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组织,在道义上承担起保护臭氧层的国际义务,所以对各种制冷设备已加紧开展CFC替代的研究工作。
我国根据国情,对HFC-152a进行了应用研究,并且也积极研究其他环保型制冷剂。从发泡剂CFC – 11的情况看,目前已能采用的技术使CFC – 11用量减少50%。这一技术在欧洲已被采用。而在我国也有科研单位进行了CFC-11减少50%的探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从长远看,HCFC-123与HCFC-1416有希望代替CFC-11,CFC问题虽然对电冰箱以及有关制冷机制造行业带来压力,但是为新技术的迅速开发与利用提供了良好时机。无疑,制冷行业将会利用这一时机进行内部调整,吸收式制冷方式将重新受到重视。尽管如此,蒸气压缩式的制冷方式在今后仍占主导地位。特别是随着混合物制冷剂的采用,尤其是非共沸棍合溶液的采用,新的制冷循环(如劳伦兹循环)将由于其节能潜力,而逐步走向应用。真空绝热技术也将随着技术问题的逐步解决,而被广泛应用。
表1.2.2 – 1.2.5分别列出了几种常用制冷剂的性质、热力特性、电气性能及用途。